下花园新闻>>文化·旅游

崔海霞:挖掘历史守护文化

2017-12-05 16:17:10 来源:张家口新闻网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走进下花园区“崔海霞创作室”,她正在聚精会神地写着短篇小说《可爱的下花园》,这是一篇反映下花园区人文历史的纪实性小说,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她对家乡的热爱。

崔海霞,39岁,下花园区农村信用社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。

“我酷爱文学,纯属业余爱好,平时单位工作很忙,每天只能下班后进行创作。十几年来,我把节假日和星期天全都用在写作上了。”崔海霞说。

“我是土生土长的下花园人,故乡的山山水水,一草一木,对我来说,都是那么的亲切,那么的熟悉,故乡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书,有讲不完的故事,有道不完的情感,有抹不去的乡愁。”崔海霞说,从小她就喜欢文学,特别是长大后对文学的热爱更加执著,下花园历史文化厚重,民俗文化源远流长,乡间民风纯朴,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作家。

2004年,崔海霞的第一篇处女作《用耳机修护生活》发表在《张家口日报》上,开启了她的文学梦想。2006年,作品《开错一扇门》发表在《张家口日报》上,并获得河北省新闻副刊类一等奖。

2011年11月29日,下花园区作家协会成立,崔海霞当选作协主席。她积极带动基层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进行创作,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。

崔海霞是下花园区常家庄村人。

“常家庄村先后走出60多名热血青年,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22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”崔海霞说,她的爷爷,是一位支前民兵,在一次行动中,不幸被日军的手雷炸死。

“挖掘历史,不忘初心。”成了崔海霞的座右铭。

2010年崔海霞随父亲回乡祭祖之时,看着年迈的父亲和同村长辈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久久肃然默立,让她心潮起伏。“这里有下花园的记忆,这里埋葬着我们的祖辈。”崔海霞说,从那一天起,她突然感觉多了份责任,心里沉甸甸的,她想,作为革命的后代有责任去挖掘展现它。

从2010年到2015年,崔海霞克服年代久远史料散失的困难,走访了50多位抗战后代及当事人,较完整地整理出了30多万字的当地抗战文史资料笔记。

依据该资料,由她主编的15万字《寻访常家庄下花园群众抗日战争故事作品选》,在当地政协的大力支持下,2016年5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,首次以民间故事形式填补了地域抗战文史的空白。

青山如黛,英雄永存。正式交付出版的那天,多位革命后代从天南海北齐聚常家庄。

“下花园还有着京西古道之称,有着百年煤炭的历史。”崔海霞说,挖掘整理京西古道、百年煤炭的历史,成了她作为下花园区一个政协常委的重要任务。

崔海霞说,“京西古道”是北京到张家口的一条运煤古道,重要分支中,起点关沟,途经下花园,再到张家口。

史料记载:“明万历二十四年,下花园一带已有煤炭开采历史。”下花园煤炭大面积开采则可追溯到1906年,伴随着京张铁路1909年的开通,下花园最早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。尽快挖掘出“京西古道”下花园段历史资源,就可赋予我们地域煤炭开采的人文价值,借此可透视整个张垣大地关税、钱庄、周边商贸发展,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把故土厚重文化更多地展现于世。

崔海霞在工作之余,历时一年,深入乡镇、社区调查,查阅资料,实地走访,力求先期整理收集完善资料的同时,能更准确反映问题实质。

“京西古道,历经风雨,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它的千年沧桑;奇峰鸡鸣山,高高耸立在花园大地上,继续书写着它的远古传奇;母亲河洋河,多少年来,静静地流淌,养育着两岸多少优秀儿女……”崔海霞说,下花园人杰地灵,历史文化底蕴厚重,是一片创作的沃土。

■记者感言

崔海霞作为下花园区的作家协会主席,她带领下花园区的作家们深入乡村、社区、厂矿,挖掘历史,守护文化,记录乡愁。“只有挖掘和牢记历史,才能记录和不忘乡愁,才能守护住我们的文化。”崔海霞说。这是一个作家的担当和社会责任。(记者张进宝 通讯员院玉顺 尹辉)

责任编辑:王春红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